务的官务的官署),翌年,白马死于鸿胪寺内,为纪念白马,遂改鸿胪寺为白马寺,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白马寺。但此寺当时处于京都闹市中,翻译佛经不宜于京城闹市,应另选清静宝地。
  于是,汉明帝敕派文武官员陪同印度高僧历尽艰辛,经过多方考察,终于在嵩山玉柱峰下发现这一“四神相应”之地,认为是译经传教的最佳之所。这里前望登封城,后依嵩山主峰,气势巍然;左有小熊山,右有卧龙葱岭,氤氲紫气升腾,实乃佛国之宝地,于是汉帝应天竺高僧所求,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敕命在京畿之内的嵩山,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传教建造第一座菩提道场,永平十四年落成,赐名大法王寺。
  在法王寺,摄摩腾与竺法兰合译了《四十二章经》等,竺法兰单独译有《十地断结经》4卷,《法海藏经》1卷,《佛本生经》1卷,《佛本行经》5卷。外国高僧在嵩山译经、诵经,使嵩山大法王寺名气大振,前往拜佛者甚众,法王寺成为中国创建的最早的佛寺之一。译经的出现,外来文化的传播,吸引了众多的佛教信仰者。

    随后,方丈启建了为期七天的水陆大法会。(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是汉传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所需时间最长的一种。据明代莲池大师所作《水陆仪轨》卷一说,“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平等,通称“法界”,“圣凡”,实际上泛指一切众生。“水陆”是指众生受报之处,水、陆、空三界,尤其水、陆二处众生苦难更为深重,所以称为“水陆”。“普度”是使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大斋”是指施食。“胜会”是指如此求度者集会于一堂,食与法都在一起,普摄受苦众生。)
  延佛法师自升座以来,名人贤士,国内外友人纷至沓来,或探或访,或请求开示,每天求者如云,不绝于途,无论多忙,方丈都要抽出时间与以接待,经常一坐便是几个小时,这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他总是如是说:“我佛宗旨是济世度人,只要能满足每个人的心愿,让远道而来的来访者有所收获,能除恶扬善,再苦也值得。”
  佛教认为一切得失荣枯,个人际遇,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故有识之人得亦无所喜,失亦无所忧。世事因缘而生,得失一念之间,所以身外之物看破放下,不贪着,不起分别心,犹古德云:“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一个人把得失之事看开,哪里再有荣辱喜忧的心理。处在繁忙的功利社会,若整天患得患失,生活必然空虚忧烦。若能修养心性,追求永恒的真理,提升精神品味,必然身心精凉自在。禅师有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延佛方丈做了一个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