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游戏的方法来选择游戏材料。游戏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合幼儿,能使幼儿乐于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相互作用,能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我们提供的材料应暗含着幼儿通过操作能达到的数学的目标和内容。例如,我们给幼儿提供了蚕豆和瓜子,让幼儿为种子分类排队,通过操作幼儿就能感知物体的大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能看出材料并不是越贵越好。随处可取的、幼儿熟悉的材料更适合幼儿的操作探索。
    其次,让幼儿参与共同搜集材料。让幼儿参与一起搜集材料,能激发幼儿探索的热情,体验搜集材料的乐趣,同时,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也感知运用了数学。幼儿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首先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寻找材料,如果找不着时就要去问大人,这是幼儿学习交往的过程。例如,在收集种子时,首先要认识这几种种子的特征,要数一数你拿了几粒。幼儿在实际交往(也可说是生活中的数学)中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将数学知识合理地渗入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通过“娃娃家”的游戏,请客人吃饭,分碗、分汤匙、分蛋糕、分水果等,发展了幼儿一一对应的概念。又如在“抢椅子”游戏中,,幼儿听音乐围着小椅子转,当音乐停止时,幼儿抢着椅子坐,但每次结果总是一个小朋友没有椅子坐。教师问小朋友:“怎么会有人没椅子坐呢?你发现了什么?”有一个聪明的小朋友回答:“我发现人多椅子少。”其他小朋友们也伸出手指头点数后,争着回答,“小椅子有3把,小朋友有4个。”“小朋友比椅子多1”“小椅子比人少1”,有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悟出了:“4比3多1,3比4少1。”接着,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样使人数和椅子数一样多呢?”有的幼儿说:“再添上一张椅子”有的说:“去掉一个小朋友”,并根据幼儿想的办法再一次做游戏进行验证、表达:“3添上1是4,4去掉1是3。”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幼儿亲自尝试,得出了一个个正确的结论。幼儿主动的学习,保持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五、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
    在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从而让孩子眼所见有数学,耳所听有数学,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渐渐喜欢数学,熟悉数学,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学习,一定会有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墙面上,制作每周气象表,鼓励幼儿每天自己调整日期天气情况,让幼儿知道一月有三十天或三十一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