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举人轻轻松松。
  就这样,少年天才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国器”的辉煌前景已遥遥可见!
  然而,这一年,也是张家乐极生悲的一年。
在辽王府任护卫的痞子爷爷,被年轻的辽王灌了一顿酒,不幸醉死了(这件事后来还有曲折故事,我们留待以后再讲)。至于结巴曾祖这一年是否还在人世,没有记载,估计已去世很久了。可惜,他们都没有看到张居正在此后的发迹。
  嘉靖二十三年(1544),张居正进京参加“会试”,也就是全国考试,却意外地落了榜。原因正如顾大人所担心的——少年气盛,马失了前蹄。张居正多年以后总结教训,认为是“冒窃盛名”害了他,原以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于是放着八股文功课不练了,沉迷于“古典”。估计是被先秦诸子什么的给迷住了。
  落第后,一晃又是三年。他卷土重来,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再次进京赶考。这次如愿以偿,中了二甲进士。
  在古代,一般读书人与中进士者的比例十分悬殊。只要能在千人万人中脱颖而出,什么十年悬梁刺骨,什么考场里九天九夜不挪地方的腌臢气,什么势利胡屠户者流的讥讽,都可以去他的了!唐朝孟郊的一首《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真是写尽了知识分子的得意。
  古时有“五十少进士”一说,意思是讲,在中了进士的人群中,50岁也还算是年轻的。而当年的张居正,只有23岁。
  三年一度的会试,是在春天举行,又称“春闱”。放榜之日春风拂面,想想看,人生此时又夫复何求!
  他这次不仅中了进士,还被选为“庶吉士”。这庶吉士倒不是什么有实权的官,算是有官衔的学生吧。这是朱家老皇帝想出来的名堂,从进士里选一批文章书法俱佳的,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庶常馆进修三年,三年后考试合格毕业(散馆),其中优秀的分到翰林院去做“编修”或“检讨”,都是又轻松又体面的文字工作。这即是民间所谓“点了翰林”。那些成绩一般的,就分到各县优先委任知县,分到都察院(监察部)去当御史,分到“六科”(中央监察小组)去当给事中,都是科处级干部的干活。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明代自英宗以后,朝廷里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凡是点了翰林的,将来就有可能入内阁,成为中央政府大员。因此一成为庶吉士,大伙就把你看成是“储相”,即合格的接班人、未来的宰相了。
  我们23岁的庶吉士,从此以后就算正式踏入官场了。张居正的人生曲线,到此为止一直是向上走的,往后更是高开高走,直至涨停板,从来就没有跌过。
  不过,他将要面对的,则是历代官场中罕见的龙争虎斗!

上一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