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翻译,只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
  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
  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2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