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18年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学法国,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出席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全委、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北京市政协委员。1953年担任第二次全国文代会执行主席;同年9月23日,脑溢血症复发,26日晨逝世于北京。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是20世纪我国的杰出画家。
徐悲鸿精神的现代性启蒙
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贫寒的乡村画师家庭,幼年即随父学习传统中国画以及传统文化,后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并赴英、德、比、意及瑞士观摩学习。虽然他在五四前夕(1919年3月)赴欧留学,历时8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徐悲鸿都是五四运动的重要一员。五四运动就其内在思想史进程来说,是康、梁、谭、严思想的继续,在艺术上康有为力倡碑学,坚持中西合璧与写实雄放风格,这对徐悲鸿影响深远。1918年3月,徐悲鸿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他著名的《中国画改良之方法》就发表于此地。在这所新文化运动的摇篮里,徐悲鸿和众多有志之士一起感受着风起云涌的时代精神。摧毁旧文化、改造国民性、学习西方文化、追求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要旨,也是中国现代化启蒙的号角。徐悲鸿为之奋斗一生的写实主义画风并不是空穴来风,晚清及至五四精神的现代性启蒙是他写实主义的思想史基础。
他认为,批判旧传统不仅仅只是中国画技法的改造,而是国民精神气质的革命。徐悲鸿与他同时代的人一道,猛烈批判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画末流之柔糜乡愿之气,认为董王之类毫无真气与血性的摹古之风是国民精神贫弱在美术上的极大体现。因此,他大力提倡“师造化”的写实主义就是有的放矢的革命。
同时,他以“拿来主义”的以改造中国画乃至国民精神之所需的力量和气魄去学习西方文化。但他在“拿来”的时候,并没有放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