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遇连阴雨,行船正是顶头风。1966年,正是中国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连福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侯氏就到嵩山去刨些药材来贴补家用,而连福的父亲尚根有也到附近的矿上帮别人打短工赚些钱,由于长期的营养缺乏和辛劳过度,他们先后病倒了,没办法连福只好呆在家照顾父母,自学不辍。
  在这期间,连福学了木工、泥瓦工。一年四季都没闲下来,纵在寒风刺骨、大雪封门的日子,他也坚持学艺。没有老师,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他认真揣摩木工技艺,刚开始是模仿着桌子、椅子来做,手冻裂了,就用布条缠上。“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通过自学,他逐渐能雕刻窗棱、门花之类,而且他的雕刻技艺精益求精。很多人请他给家具上雕刻花鸟草虫。掌握了这些技艺后,连福便和父母商量,想到外面去闯闯。
  他根据自身实力,认定了目标,这目标经常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就象地里的草芽,一到春天,总是按奈不住探出头来。“残梦家园几颓危,双亲怎忍缚儿飞。灯寒酬书难经纬,醒来晨星未曾归。”
  到外面闯一闯的想法,一直不能从他心中删除。随着苦恼的不断加深,他的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他的内心为此而炽烈地燃烧:“现在正值年轻气盛,为什么不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就算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也甘心情愿——一定要成为男子汉,成为国家栋梁!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就让自己来遭遇和承受好了。”外面等待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连福难以想象。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切都无比艰难,他赤手空拳,无异于一粒飘萍……
  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幸福又有多少苦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来编排,而不论结果是喜是悲,可以自豪的是,你没有留下青春的遗憾。再说,也总比眼睁睁看着父母受病痛的折磨要好的多,那时,西出阳关,也是很多人选择的谋生发展之路。
  勿庸置疑,在连福相信了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之后,他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条路。朋友尚明和海军极力怂恿并坚持要和他一起到陕西谋生,由于他的威信,一直以来,连福便是他们的核心。看到家徒四壁的家,他想,父母的疾病,即使守在身边,也不能减轻他们的病痛,没有钱抓不来好药,父母病怎能治愈?最终,连福还是决心西行。
  父母万般难舍,他就耐心做二老的工作:现在是和平年代,不过是吃些苦罢了,还不至于有生命危险。老人看他意志坚定,也就不再更多的阻止,只是心里多了无尽的担忧和牵念。
  这是怎样的一条路!因为没有钱,车票也只是刚刚买到渭南,“到那里再说吧。”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