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界,返归于道。详见第三部一章一则"反"。
【翻译】: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
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
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 、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翻译】: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