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包。纱厂开办后,陈廷骅显示出了他的工业家才华。不仅纱厂管理得有条不紊,且为了打开国际市场,他设计了一种四至六支的粗棉纱,可用以制造各种毛巾产品。该产品推出后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订单如雪花般飞来,不仅南丰纱厂创出名号,且香港的纺织业也开始在国际上小有名气。

六七十年代

  60年代初,南丰纱厂已拥有五万余个纺锭,资本额扩增至六百万元。六十年代是香港纺织业欣欣向荣,跃升至香港当时三大工业支柱之首的年代。陈廷骅看准时机,决心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这一切,又都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来支持。陈廷骅对此似乎早有主意。1969年,他将南丰纱厂改组成为南丰纺织联合公司。翌年四月,该公司由香港汇丰银行安排上市,向公众发售四百七十五万股。每股面值两元,溢价四元,以六元上市。只此一举,陈廷骅便集资达二千八百五十万元,实力顿时倍增。

  70年代初,纺织业出现一种崭新的工艺技术——空气纺锭织布技术。该工艺技术不仅比传统的纺锭快了好几倍,且质量也大大提高。陈廷骅认为要提高纺织品的竞争力,必须使用新工艺技术。他拍板大举购进新型纺机,淘汰老旧机器,并大量购买土地以扩建工厂,为南丰未来的发展预作规划。在陈廷骅悉心经营下,南丰公司飞速发展。至1979年,该公司每月生产的棉纱达一万六千包,比创厂之初的四百包高出四十倍。南丰因而成为香港纺织业的龙头,陈廷骅也博得“棉纱大王”的称号。

八十年代

  进入8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衰退,香港纺织业遭到首次重大打击。市场滞销,不少纺织厂都积压了大量存货,一些厂家甚至被迫停产。面对困境,陈廷骅并未灰心,他一面耐心等待市场复苏,一面潜心研究新产品。终于,他率先研制出了可以纺织牛仔布的空气纺纱。在牛仔服风行的八十年代,这种产品大行其道,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南丰公司及香港纺织业也随之复苏。至1987年,南丰每月产棉纱已达四万五千包,占香港棉纱市场的六成左右。陈廷骅在专注于纺织业的同时,亦充分注意社会民生的动向,留意新的投资机会。他注意到,自香港经济在六、七十年代开始起飞后,市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日益重视。于是陈廷骅开始向地产业进军。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对于陈廷骅和他的南丰公司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如此便不能成为今日香港的超级富豪。一九七六年,香港太古集团改组后,为套取营运资金,将太谷山谷近英皇道的一块土地以四千余万港元售给“南丰”及李嘉诚的“长实”。后来,“长实”又将其所拥有的股权折价售给“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