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孝文化。今天社会的几个大的问题,如诚信缺失、离婚率高等,从根本上说,与一个人在诚实、慎独、宽容、自制等方面的修养是直接相关的,而要培养这些美德,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孝顺。 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中,蒙学是必学科目,一个人在学会诗词之前,先要念《论语》、《三字经》这些基本的读本。而这些读本中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孝与仁。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战争、贸易、竞争等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几乎彻底地抛弃了过去的生活方式,私塾完全被现代化的学校所替代,而传承传统文化的老师被训I练有素的教师替代,孩子们所学的既有语言知识也有科学知识,独独缺少了传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加上现代父母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的教育方法,不再要求孩子像过去那样对父母之命毕恭毕敬,有的家庭鼓励孩子直呼长辈的名字,觉得那样更加亲切平等,这些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颠覆。本来,吸纳新的文化,学习别人的优点可以帮助我们进步,但是在自我定位就模糊不清的基础上学习别人的文化,或者是不假思索地直接拿来就用,也未必适合我们生活的环境。 当整个社会都面临文化缺失、精神缺失的时候,能有一种坚定的信仰或者是为人的准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现在多元化的追求允许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渴望的方向发展,要达成共识,回复到像过去一样对帝王的崇拜时期的虔诚盛况已经不可能了,而唯有孝道是适合今天的社会,适合不同追求的人,适合不同成长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家庭的一味精神良药。如果我们想要恢复真正的文化繁荣,想要成为“文化大国”,那么我们先要认识自己,定位自己。 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说,近代的国人“对满清政权之不满意,而影响到对全部历史传统文化不满意”。这已成事实。传统文化受到彻底地质疑,若全部传统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对其国家以往传统之共尊共信之心也没有了。 以往传统能够赢得民众共同的尊敬和信仰,这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所谓团结,就是众人齐心协力之意。“齐心”即思想统一,“协力”即行动一致,而“齐心”正是“协力”的基础。凝聚力即指“齐心”的力量,凝聚力的本质就是思想意识的趋同性,或者说是精神追求。唯有整个民族有共同认可共同尊奉的精神追求,才能够将一盘散沙变成一堵坚固的长城。 从中国的第一本史书《尚书》至今,中国历史没有缺少过记载,更没有出现断代。虽然江山不断更换君主,但他们都遵照前代的传统,继续修史、为政。从井田制到一条鞭法,任何制度的改革都是在前一朝的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