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阴阳应象大论篇释译:

    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