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大领班了。名次的排序是要论资排辈的,要是首辅离职或者死了,由次辅来顶上。如果原任首辅离职一段时间后又复职了,现任首辅的资格要是不如人家,就得让位,退居次辅。
  内阁开始的时候,还不拘一格用人才,到后来则是非进士不行了。想“学而不优”而当大官,不灵了。
  进了阁子,就要争当首辅,因为首辅是和皇帝打交道最多的人,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因此。朱老皇帝设置的这个“内阁”,后来就演化成了“掐架院”。你不下去,我就上不来,我能让你好吗?各种手段就一起来吧,打小报告的,无中生有诬陷的,拉拢“言官”(监察部门的官员)掀起政潮的……只要能搞死你就行。和衷共济的班子,越到后来,就越少见。
  等到了嘉靖这一朝,内阁的戏就多了。因为嘉靖皇帝从执政第二年起,渐渐地喜欢上了修道成仙那一套,妄想长生不老。到嘉靖二十年,干脆搬出紫禁城,躲在西苑跟方士们混在一起,不视朝了,很少过问一般的政事。但他对政务处理又要求得很严格,因此对首辅的挑选也就很苛刻,既要能办事,又要听话。嘉靖放了很大的权给他们,把阁臣的地位明确提到“六部”之上,为文官之首。
  “阁老”们的位也高了,权也重了,有的人就誓死要保住位子,有的人呢,则恨不得明天就拿下这位子。因此从嘉靖年间开始,阁臣们的内战也就出奇地精彩。
  首辅平常的工作,是阅览各部门送来的文件,然后把自己觉得妥当的处理意见写在小票上,分别贴在这些文件的封面,进呈给皇上。这个工作,叫做“票拟”,也就是代皇上写处理意见了。皇看了要是同意,就用红笔画个圈圈,批两个字。这叫“批红”。
  首辅在拟定意见时,不必征求其他阁臣的意见,一人独大,其他人只有唯唯诺诺。即使旁人代拟文件,也是按首辅的意思来落笔。这个票拟制度,初看起来,不过是皇帝借首辅的脑子用一用。可是另一方面,首辅也可以对下拉大旗做虎皮,对上巧妙地影响皇帝的看法,想办法蒙住皇帝,在票拟中偷运私货。
  皇帝的权力包括生杀予夺之权,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割让了很大一部分到首辅手中。
  这一点,连朱老皇帝也料不到:潜规则的能量不仅比制度大,而且也比皇帝大。
  这时的首辅,不光是名位在“六部九卿”之上,其权力之大,有时甚于过去的宰相。在他的面前,何人敢不战战兢兢?
  张居正踏上仕途之后不久,前任首辅夏言冤死,内阁里剩下的是现任首辅严嵩和次辅徐阶。居正后来的经历,与这两人都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严嵩是位大名人了,后世无人不知。作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