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敬仰,新的内阁混战自然是拿这个老头儿开刀。
  内阁充满了战前的紧张空气。首先忍受不了的,反倒是高拱的昔日袍泽——陈以勤。他虽并未卷入政争,但对高拱主持吏部的做法大有异议,不断上疏旁敲侧击,这当然触怒了高拱。不过高拱念及旧谊,也仅仅一个不理睬就是了。最终,他觉得无法作为,于隆庆四年七月归老田园了。
  在高拱入阁后,赵贞吉见高拱掌了吏部,权势太大,便也经过活动,兼管了都察院,成了科、道领袖,一时与高拱成双峰对峙之势。
  隆庆对他们两个都是青眼有加,委以重任。也的确,有这两个人给他看家,他尽可以放心,只管夜夜金樽美酒花姑娘了。
  可是,在咱们中国,像“一山容不得二虎”这样滥俗到家的俗语,往往包含的是千古不移的真理,比孔孟还要接近真理的核心。
  高拱与赵贞吉,若真是能如隆庆所愿,携手并进,那还真是大明朝的至福。可惜,两人从来就没有好好合作过一天。随着隆庆皇帝发出的一道整治科道的命令,两人立刻撕破脸皮,兔起鹘落,大打了一番。
  强手过招,招数之凌厉不说,还带有某种喜剧性。明朝人,这回好好的看了一场文渊阁大戏!
  这两个人在朝中的势力,可以说是各领了一支精锐军团。高拱,掌管的是人事系统。他的吏部,分管的是官员的注册、定级、考核、授衔、封赏之事,是往上抬人的。跑官的人,就要往这儿跑。不过在徐阶任吏部尚书之前,吏部的官员们有个很严格的不成文规矩,就是决不与百官接触,自成体系,省得老有人半夜敲我们家门。
赵贞吉管的是科道。科,就是“六科”,其职能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道,是都察院系统的简称。之所以称为“道”,是因为都察院下设了“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当时十三个“省”的监察之职。这是个“条条系统”,不受地方牵制。他们管的是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冤狱的事情,职责是往下“砸”人的。这两大部门,在明代公文里常常合称“科道”。其官员,就是具有极大杀伤力的“言官”。
    科道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小官,六科都给事中(科长)仅仅是个正七品、一般给事中只有从七品,跟个县长差不多。监察御史也是正七品。官阶虽小,却可以弹劾一、二品的大员。这是古代行政制度里有名的“小尅大”原则,是为了防止官大了谁也管不了,腐败一暴露就是千万贪污犯。皇帝就拿这些“小萝卜头”盯着你,一动就检举你,有利于高级官员的防微杜渐。
    这科道官员也有权力批评和劝阻皇帝,话说多了皇帝往往不爱听。虽然皇帝也明白“良药苦口”,但哪个疯子喜欢  天天有人骂他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