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树下的咖啡座里,感受夜风习习。头顶有阔叶在沙沙地动,一下就抓住了一丝悠闲感觉。可惜,这不是人生总体的感受。时代近距离地在压迫着人,使你焦虑,或使你无奈。年轻时的那种“主体”感,消失不见了,只感到自己是随波逐流的孤舟,做不得自己的主。 我丧失了一种好的心态。 好心态,我认为有一个标记,就是一种能安下心来读《安娜-卡列琳娜》的状态。我最初对这本书产生印象,是缘于我年轻时代的女友经常谈起它。我的那位女友,母亲是一位图书馆馆员,近水楼台,所以她很小就读了许多名著。70年代末时,能听人谈起《安娜-卡列琳娜》如何如何,无异于空谷足音。这使我很迷醉。但是,那时我还尚无能力把它啃下来。 后来开放了,可以放一些老电影。一次,我和她去看一个老版本的苏联黑白电影《安娜》。看完后,她很激动,说:“安娜在吉提家舞会的出场,才是真正的出场,气氛完全对,黑色长裙也应是那样的。但是,这个安娜太胖了一点,安娜不应该是这样胖。”她还说:“好多细节都有,连安娜在火车上玩裁纸刀的细节都有。”我听着,如听天书,有某种无地自容感。 80年代初,我终于有了时间和适合的心境。在万籁俱寂中,把《安娜》仔细地读了两遍。每个字都读过、品味过,完全被征服了。古典主义文学,到此为止。我不由感叹良久。安娜是个最完美的形象,我为她的一颗自由之心而折服。托翁是一位有平民化倾向的作家,但他确是精神贵族,每个字,都不俗。“优雅”二字,只该到《安娜》里去找。 读《安娜》时,记得是秋天。树还绿着,阳光明亮,心底仿佛是透明的。我只喜欢安娜,理解她。每章情节中,只要她出现,就感觉满室生辉,别的人物,都黯然失色。 这感觉,无与伦比。 90年代中,我在海南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爬到了一人之下。公司提供别墅住,提供车子坐,不用做冯谖弹铗之叹。那时候,忽然就烦了,终日打交道的,都是酒囊饭袋,小姐们也是艳俗到极点。生也何益?烦到了一定程度,就很痛恨那轿车。夏季钻进去,发动的时候里面像蒸笼。找车位停车时,很少有干净利落的。下了车,匡匡地关车门,其声更是俗不可耐。 终于有一天,我在窗口注视了晴空半天,忽然生出了不可遏止地想读《安娜-卡列琳娜》的念头。我不是具体地想重读这本书,而是想找回一种心境。 我向来想到了就做。于是去听韩少功先生的讲座,司机把我载去载回。我在回来的车上想,现在这个样子,不可能重返文学殿堂。要么就舍弃一切,只要一片心里的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