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怀 如 菊
                                     ——古稀老人曹绍烈的慈善情怀
 
袁洪量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一个年已古稀的老人,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而他自身还一身病,却拿出超过60%的微薄的收入来做慈善,他自己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在社会的理解和不理解中,执著坚韧地走着。而且一做就是数年,乐此不疲。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精神大厦,在我去采访曹绍烈老人之前,这些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悬浮着。
    曹绍烈虽已退休,却退而不休,每个月都固定地拿出钱来做慈善,捐款给希望工程,还致力于定安文化的保护,对于“不捐或少捐些,积累些钱防治病和办身后事。”这些劝导的话,他充耳不闻,体现着曹绍烈老人至刚的一面。2012年首届“感动定安”十大模范共产党员电视颁奖辞中说的:“出身贫寒的曹绍烈,为贫苦学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身患疾病都从没想过停步,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能可贵的坚持,十年如一日,他象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自2001年以笔名“献爱心”捐款50元起至今,曹绍烈老人已累计捐款数万,他还热心定安的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为保护明清时期唯一探花张岳崧的故居和张氏宗祠等历史传统建筑群做出了特殊贡献。自2003年起曹绍烈每月从退休金拿出60元钱作为高林村一名管理人员的生活费补贴。到第二年每月补贴80元,第三年每月补贴100元至今不辍。曹绍烈不是名人,也不是腰缠万贯的富人,他只是力所能及地做些实事、好事。和其它人比起来,也许他捐款的数额不及有时一笔捐款,但涓涓溪流汇成江海。在捐出每笔善款的同时,他的精神得以愉悦,他的思想得以升华。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曹绍烈老人执著地坚持着他的慈善,风雨无阻,而他本人却生活清贫,这就不能不使人感慨和感动。


    简陋的家里,家徒四壁,连一件象样的家具都没有,一台老旧的电视,八十年代的几样简单的家俱,而窗明几净,窗台上的菊花却异常艳丽,这便是曹绍烈的家,简朴,干净,有序。军人出身的曹老到现在还保持着军人的作风,虽睡得是木板床,但上面的被子有棱有角,床上放着几叠他随手取阅的书,让人肃然起敬。


    物质的追求,满足,只会让人轻飘飘的往上升,而精神的寻觅,皈依才会让人沉甸甸地在大地上扎根。

     如果一个人数年能坚持做一件事,那么他的这种行为,就不是一种简单的雅量。善念的火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