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无法形容的精神痛苦。与其说是母亲讲的这个故事打动了连福,倒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辨证统一:一个人如果一生没遇到横祸,大家决不会另眼相看,如果自己不自强起来,那可能永远都不能摆脱命运的嘲弄,人们对你往日的钦佩自然不再有口皆碑,这也不能刻意去责怪哪一个人,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根据你的背景和条件,给你定了个标签,要摆脱人们给你的标签,就必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远远超出那标签,让那标签与你的成就和价值不相符。
  常立志不如立长志,那么“自己的志向又是什么呢?”连福在拷问自己:君子立志,有为大众谋求幸福,做出内圣外王的事业,不愧对父母养育之恩,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圣人,故而君子是以自己不如尧舜,不如周公而忧虑;是因自己的道德没进步,学问没长进而忧虑;会为普通百姓得不到自己的关注而忧虑;至于个人得失,世俗的荣辱贵贱,贤德的人是不会去过多考虑的,贤德的人即使在人世间艰苦的境地,也丝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千难百折,也不改自己的志向;坚贞的人,怀有必胜的信念,因此不会为外界所困扰。世上没有轻而易举便取得的成功。人活着,就一定要尽可能地与沮丧做斗争。现在也没有回头的路可以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自己只能硬着头皮一步一步走下去。想到此,他不觉为自己而羞惭了。母亲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怀里掏出本经书,书面写的是《金刚经》。她用手拍前额:“哎!你看我这记性,倒把正事给忘了,这是下山特意到少林寺去给你请得这本《金刚经》。儿呀!从今以后,你不要再有什么杂念,就在这石洞里好好地修行,别再胡思乱想了。”
  第二天早上,侯氏早早地起了床,来到洞口一看,大雪已把洞口封了一半,好半天侯氏才把洞口的积雪清走。侯氏挖了点雪,放在锅里,开始生火做饭,见连福正在聚精会神地看《金刚经》,喊他吃饭竟没有听到,便知道儿子的思想,已进入了经书中,不禁口念“阿弥陀佛”高兴地想:只有心神清静,才能修身养性,修得正果。佛祖释迦牟尼说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佛性平等,这就是说他的佛心和我们平常人的凡心是相通的。她相信天理,相信因果定律,善人得善报,现在的付出是值得的,也是必不可缺的,儿子修得了正果,就能抑恶扬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为儿子吃点苦是对的,值得的,她觉得自己的责任就是必须使儿子挺起腰来。
  母亲说道:“咱娘俩才修了几天,受的磨难比起佛祖,不知差多远呢!”连福心有所悟,高兴地说:“娘,你放心,我有信心有决心再苦再难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